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

氣象局:今年小地震次數比平均值大增近五成 泳鏡、蛙鏡

氣象局:今年小地震次數比平均值大增近五成

更新日期:2010/09/29 12:07
花蓮從昨天晚間九點起到今天上午八點之前,連續出現七起地震,規模都在5.1~3.1之間,上午七點到八點連續出現三起規模三左右的小區域地震。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:太魯閣、南澳以及宜蘭外海都是位於板塊碰撞的交界區,因此出現密集頻繁的小地震,很常見。只要規模不大,較大震度搖晃的時間不久,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安全危害。事實上,今年以來,小規模的地震發生次數很多,以上個月為例,全台地震次數高達1900多次,比平均值1300次增加近五成,但絕大多數都是「無感」的小規模地震。(彭群弼報導)
花蓮地區從週二晚上起,花蓮秀林地震站東北方的位置,接連出現了七起有感地震,但除了前兩起規模分別達到4.3及5.1之外,其他五起地震分別都是規模3.1~3.6的小區域有感地震,依照氣象局的地震發佈做法,如果地震規模未達四以上,就不會給予地震編號,並歸類為「小區域有感地震」,進一步觀察震度變化,距離震央最靠近的太魯閣地震站,分別出現三到五級不等的震度。事實上,除了秀林之外,宜蘭南澳在週一上午七點到八點之間,也出現三起小區域有感地震,規模也在三左右。
對此,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:包括宜蘭南澳,花蓮秀林,或宜蘭外海的龜山島,都位處板塊交界
的碰撞區,因此頻繁出現地震,是常見的現象,郭鎧紋說:地震是否產生危害,第一要看規模,第二要看搖晃的時間。以花蓮的七次地震為例。規模都不大,少數出現四到五級震度的搖晃時間,分別只有0.5秒及0.08秒,因此不至於產生危害。
郭鎧紋說:去年甲仙強震之後,台灣地區的地震平靜期已經重新回到發生次數較多的狀態,但特性是小區域或無感地震頻繁。以上個月為例,總計出現1900多次地震,絕大多數都是無感地震,較台灣地區的「月平均值」:1300次,增加了46%。觀察地震頻繁出現的地區,第一名是花蓮,每個月有五百次,其次是高屏地區,第三名則是宜蘭。郭鎧紋說:甲仙強震之後,主要破裂帶尚未癒合,因此從平均每個月一百多次,大幅增加為四百多次,只要規模、震度不大,對於能量持續釋放有正面幫助,否則強震後,如果突然地震活動停止,就意味著重新累積能量,準備下一次的爆發
關於泳鏡、蛙鏡的網站介紹: 泳鏡、蛙鏡, 網路創業, IP Camera, 監視器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